优秀的历史著作,当在扎实的史料、严谨的考据、深邃的史论与生动的叙事间求得平衡。四卷本巨著《两宋烽烟录》,正是这样一部展现“技艺”的厚重之作。
溯源五代:
大宋国策里的历史伏笔
全书以和战交替为脉络,将两宋320年国祚置于宋、辽、西夏、金、蒙(元)多重关系中审视,以实录体全景式再现宋与辽、西夏、金、蒙之间的和战长卷。为了梳理前因后果,作者有意识地把审视的时段拉长,把考察的空间放大,从而使史事的呈现更具涵盖力、客观性和层次感。
全书开篇,作者先用百余页的篇幅讲述五代迭更的历史,尤其后周太祖郭威、后周世宗柴荣征伐契丹的决心与事迹、执政施政的一系列措施。赵匡胤目睹风云乱世暴力屠戮的悲惨,感受契丹铁骑踏破城阙的屈辱,深受两位雄主的影响,“黄袍加身”就是对郭威称帝的复刻。以“陈桥兵变”巧夺国柄建宋之后,赵匡胤定下“尚文抑武,强干弱枝”的国策。两宋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,其远因的确要从后周开始挖掘,纵贯地追溯渊源,重新把宋朝放置在中国大历史的长河之中去审视它的治国举措。
多面叙事:
展现众多战争经典战例
作者没有局限于宋的立场,辽、西夏、金、蒙每个政权都拥有各自视角、头尾分明的历史书写。比如,西夏“以小博大”的立国策略。在军事上,西夏骑兵凭借灵活机动的战术,常能在与宋军的对抗中占据主动;外交上,西夏巧妙周旋于宋、辽两大势力之间,根据局势变化适时调整外交政策,获取最大利益;经济方面,西夏利用地理优势,发展贸易,为军事对抗奠定物质基础。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诡诈多变、残虐淫乱的性格特征,也得到了鲜明呈现。通过作者的周密书写,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宋、西夏势力消长的内在逻辑,明白为何在宋、西夏战争中,宋军虽在兵力、资源等方面占据优势,却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。
书名“烽烟录”,军事是主干,全书展现了众多经典战例与战略战术。作者对双方军伍的布阵、进攻与防守态势、士气的高涨低落、军备的筹措、将领的指挥决策等都有剖析,使得具体战役的变化与其结果得到生动的展示。他们的忠勇无畏,他们的冤屈无奈,都让人动情共鸣。比如,面对金兀术率领的十万大军,刘锜以不满两万的兵力,坚守顺昌。刘锜下令凿沉舟船,示无去意,甚至将自己全家安置庙中,积薪于门,命守卫一旦城破“即焚吾家,毋辱敌手也”。他打破了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。然而,这样杰出的将领却终究被朝廷忌惮弃置,而屈杀曲端、冤害岳飞等自毁长城的行径,更让人深刻感受到南宋朝廷在军事决策上的短视与昏庸,以及两宋军事史背后复杂的政治因素。
书中详细阐述了两宋军事制度的演变及其对战争的影响。赵匡胤通过“杯酒释兵权”等措施,收归武将兵权,建立起“枢密院——三衙”统兵体制。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武将拥兵自重、威胁皇权的局面,但也带来了兵不识将、将不专兵的弊端,严重削弱了军队的作战指挥效率与协同能力,影响了战争的胜负走向。到了南宋时期,为应对严峻的形势,地方军事力量得到加强,又引发了皇帝对地方武将的忌惮,加强中央集权与提升军队战斗力这两者的矛盾难以纾解。
战场之外:
左右两宋命运的内政困局
此书在题材上归于军事史,但并没有局限于军事层面,而是深刻剖析两宋内政之得失,以及与和战的紧密瓜葛。例如,宋徽宗妄图通过联金灭辽来收复燕云十六州,建立不世之功。然而,宋军在与辽国的作战中,暴露出军事腐乱、战斗力低下等诸多问题,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目标,反而让金国看清了宋朝的虚弱本质,为后来的靖康之变埋下了祸根。
《两宋烽烟录》是一部以和战为枢纽,兼及探讨两宋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乃至民族心理的历史著作。它揭示了战争与和平表象下的深层根源:比如内部的权力斗争、党争不息所导致的恶果;经济发展状况对战争物资供应和国家战略的影响;文化传统与民族心理对和战态度的塑造等。通过这部兼具宏阔视野与精微考辨的著作,我们不仅能看清宋、辽、西夏、金、蒙(元)博弈的惊涛骇浪,更能深刻地理解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中国的地缘政治格局,理解那个塑造了后世中国格局的关键时代。
(作者为书评人、人文社科联合书单评审)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作者:林颐
配资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